人民铁路为人民 小小“闸把”在三代人接续传承
张超是嘉峪关机务段的一名动车组司机,祖孙三代都从事机车乘务工作。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高铁动车,司机室中那小小的“闸把”,在祖孙三代人手中接力和延续。三代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同,却都有着相同的铁路情怀,有着对中国铁路事业共同的挚爱和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既然选择了火车司机就一定要干好、干漂亮
1958年,张干臣心怀对西北铁路建设的青春梦想,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坐上西去的火车,来到祖国西部的雄关戈壁。
一下火车就是小小的玉门火车站,4股轨道1个站台,出站看见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土马路。马路两边仅有的几棵白杨树枝上挂满了冰溜子。稀疏的房屋仿佛也在诉说着这里稀少的人烟。
荒原、戈壁,这些是张干臣从未见过的景象,但是恶劣的环境也无法抵挡他留下来的决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忍饥挨冻是常有的事,熬得住夜、挨得了饿、扛得住冷、受得了热、修得了车,这是那一代火车司机必须具备的素质。
张干臣用了12年时间,从学员成长为一名火车司机,1970年开上了蒸汽机车,紧握手中“闸把”,常年行驶在河西走廊,把西北的货物运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支援祖国建设。
蒸汽机车跑得慢,单趟运行时间长。一台机车拉2600吨,平均时速20多公里,从嘉峪关到张掖最快也要8个小时。出勤前吃饱饭,带足路上吃的,到达退勤后再吃一顿饭,一趟车没有三顿饭是到不了地方的。
张干臣回忆:“虽然一趟车下来又脏又累,但是很充实,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火车司机就一定要干好、干漂亮。”不分白天黑夜,没有休息放假,只要叫班就出乘,只要下班就待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司炉、副司机到司机,再到退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诺言。
做个让党放心、让群众信赖的优秀共产党员
张超的父亲张利民的铁路制服上别着一枚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徽章。尽管徽章的别针已经生锈,但“为人民服务”那一行金字却始终闪闪发亮。
1982年,张利民成为了一名蒸汽机车学习司炉。学徒期间,每次张干臣出乘回来,都会给张利民讲蒸汽机车构造原理及行车有关的规章制度。
张干臣还经常给他讲述一些行车经验。张利民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要早日入党,他丝毫不敢懈怠,苦学规章、苦练技能,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6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利民脑中只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努力学好业务技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确保机车安全正点平稳运行。
张利民说,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吃苦在前,干好每一件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等到儿子张超入党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一定要把这枚随身佩戴了几十年的胸章交给他。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信任的优秀共产党员。
驾驶着动车,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989年出生的张超,听着火车的汽笛声长大,火车的故事占据了他的整个童年。上大学期间,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动车相关资料。2008年,当他看到新闻中播报着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他的内心更加向往成为一名动车组司机,梦想着自己也能驾驶祖国的钢铁巨龙。
毕业后,他从爷爷、父亲手中接过“闸把”,成为家中第三代火车司机。“铁路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也是咱们家所有人的牵挂。你既然选择了铁路,就要好好干,干出彩。”张超不敢忘记爷爷对他的教诲,手中的“闸把”时刻提醒着他,要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只有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2014年,兰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动车组跨过秦岭渭水首次奔驰在了陇原大地上,张超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技能,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动车组司机,实现他的“动车梦”。
要成为一名动车组司机,首先要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司机,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学习电力机车、动车组基础构造、制动系统原理等基础知识。他说:“笨鸟先飞早入林,我不比别人聪明,就要比别人更努力。”通过扎实的学习,日积月累补强业务知识,20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铁路动车组驾驶证,具备了驾驶动车的资格。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的时候,爷爷笑了,眼角还泛起了泪花……
“闸把”虽小,责任却重。一代代火车司机紧握手中“闸把”,守护着旅客安全,跑出了中国速度。他们把点滴坚守,用铁轮丈量着祖国的宽广,用“闸把”坚守着为民的情怀。
相关新闻
- 2021-08-26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主题教育活动在兰举行(图)
- 2021-08-26【中甘特稿】飞阅沈家岭 探寻一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密码
- 2021-08-25武威天梯山《石窟密语》受追捧
- 2021-08-25甘肃公安命案攻坚题材微电影《二十》首映式在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