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山河寻宝藏 阅尽沧桑赋诗词 ——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陶明信老师
是什么使一个人选择了需野外艰辛考察的地质专业?是什么使一个人忘记路途的艰辛而去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是什么使一个人在退休后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陶明信教授的人生履历不仅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质朴真情。
结缘地质,上下求索
陶老师出生于陇中农村,从小就经历了艰辛的农村劳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在农村,专业科普类的书籍很罕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邻居家看到一本《我国的古动物》,于是借回家阅读,却在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地质学的科普之门;他就读的中学有一份《参考信息》,报道了西伯利亚发现的油气田,其中一些熟悉的地质名词使他对地质学的兴趣愈加浓厚。1973年,陶老师参加了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志愿填报了著名兰州大学的地质专业并如愿以偿!进入兰大后,陶老师参加了一系列实习,住帐篷,爬高山,每次达3个月。“感兴趣是主要的,那时根本就不会去想辛苦不辛苦这事啊!”就这样,陶老师进入了一生为之奋斗的领域。
咬定青山不放松,无人迹处探奇观
在那个技术落后、物质与交通条件很差的年代,野外地质工作十分艰苦,但他仍然坚守初心,1984年陶老师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继续深造,先后攻读构造地质学硕士和地球化学博士学位。
当陶老师被问到如何走在地质领域前沿时,他很谦虚地回答:中国广袤而丰富的地质资源为研究提供了地利,国家快速发展则为天时,但要取得成就,一个高水准的科研团队平台,特别是优秀的导师或学术带头人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前提是本人的努力,进行国际交流、开阔视野也很重要。在这样的平台及导师徐永昌教授的指导下,他利用自身跨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开展了气体构造地球化学交叉研究,同时长期坚持在发生极严重瓦斯地质事故的窑街及靖远煤矿井下开展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生产部门瓦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肯定与配合。
艰辛不负有心人!陶老师在《Nature》《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顶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成果获得一系列奖励,他本人也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到北师大后,他担任985资源平台首席科学家,开展油气资源研究,特别是致力于煤层气成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际学术界也产生积极影响,被国际能源与环境领域科学奖艾尼奖(Eni Award)秘书处提名为2017年度的正式候选人。同时,他教学科研两手抓,将培养人才视为重要职责,将毕生积累所学与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他的学生回忆他时总说:“春节几天也一般都在办公室工作,早已习以为常。”他认为,埋头实干,做好本质工作是首要的,也是最实在的。
身怀初心修内外,情托诗词梦山川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陶老师凭着对大自然与文史的喜爱,在野外工作中赋诗填词,歌咏山河、抒发情感、自我激励,日久积累成《祁连浩荡 大河奔流》。他在人迹罕至的祁连山野外,面对高山风雪,满怀激情地填写了一首“满江红 祁连吊大板”,词尾写道:“草地雪山精气旺,险峰峭壁连翻越。到峰巅,踏云足腾风,登天界!”当完成任务后,过程的艰辛早已忘却,激动兴奋之情滔滔不绝。
陶老师常说,搞自然科学也需要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来指导研究工作。早在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辨证自然观对地质构造研究的启迪》。如今年近七旬的陶老师在退休后仍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 和“上下求索”的理念,积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工作,接连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新的研究成果。
陶老师一生以地质为家,潜心科研与教学,以诗词为友,鞭策自励,风雨数十载,终得玉成。像陶老师这样的地质人,正是凭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将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事业与人生相融合,描绘出了属于地质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 2023-09-15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公布甘肃省4名运动员20名裁判员入选
- 2023-09-15兰州高速交警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
- 2023-09-15兰州:大学生回乡创业 建智能大棚报桑梓
- 2023-09-15兰州:“爱心蔬菜包”把关爱送到老人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