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公益人物

史学民:手工篆刻甘肃旅游通关文牒

2024-04-26 08:5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史学民是兰州的一名建筑行业从业者,工作之余非常爱好篆刻,从刚开始接触篆刻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40年了。“兰州、定西、金昌、武威……”最近,他把手工篆刻的甘肃旅游通关文牒印章制作成册,将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收获众多好评的同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篆刻这种艺术形式在宣传甘肃时发挥更大作用。

  所有的优秀都来自日积月累

  说起篆刻,史学民说自己算不上专业,因为他并没有老师。仅仅因为爱好,他自学且苦练,每天都会花时间练习篆刻。从小时候在橡皮擦上划着玩,到真正拿着石头篆刻心中的作品,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坚持。

  “如果优秀真的有定义的话,我想那就是日积月累。”史学民说,“这次创作甘肃旅游通关文牒系列,一个地方我就差不多要构思一两天时间,刻一个印章也要一两天。花时间最长的一个印章,光是篆刻就用了3天时间。”显然,没有点儿恒心和毅力,这事儿根本做不成。

  篆刻本身并不是很难,但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复杂。每一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特色,展现在一枚石头的方寸之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选择字体、选择图案,或者是景点、特产,都比较考究。元素不能太多,但也要非常有特点,很考验功夫。

  小众艺术也可以变得流行

  篆刻是一种非常小众的艺术形式,它曾经作为“官印”或者“私印”的主要承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功能。史学民说,“我就在想,怎么能把篆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一些,或者说能不能把一些网络流行语什么的刻在石头上,让大家觉得这种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也就格外留心生活中能和“篆刻”结合的地方,今年2月,甘肃省文旅厅推出了“诗意甘肃”活动,他就篆刻了相关内容。紧接着,天水麻辣烫“火”了,他看到全国各地的人都去往天水,为了吃那一碗麻辣烫。他就创作了有关天水麻辣烫的印章。有了这些实践,他想到可以把这些内容做成“系列”,让咱甘肃也有一套篆刻“文创”。

  “匠心”不变 要为甘肃作贡献

  说干就干,一个半月下来,他把甘肃省14个市州的“推广”用篆刻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作为艺术欣赏也好,作为对年轻人推广甘肃的方式也好,他把篆刻好的成套系的甘肃旅游文牒往短视频平台一发,马上就收获了众多好评。

  “我最喜欢的一枚篆刻作品是‘匠心’二字,这枚印章我一直都留存着,感觉这两个字非常神圣,”史学民说,“不管是工作,还是个人爱好,做任何一个行业,我觉得匠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追求。”现在,篆刻于他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之余,每天不刻点东西,总感觉少了点啥。

  正是不变的“匠心”,让他把功夫都下在了可用之处。他想要为宣传甘肃作点贡献,所以还在构思。针对已经创作出的每一个地市通关文牒,还可以继续细化,精致到某一个景点,或者某一种标志。他完全不想把这件事与“经营”扯上什么关系,就是希望他的作品能被大众喜欢,还能让大家觉得“篆刻”是实用的。

  边塞诗或成为新创作题材

  “我非常想联系有关部门,看能不能把这套作品向更多人群推广。让大家也能看看我的家乡甘肃,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史学民说,“从经济发展来说,甘肃比不了沿海城市,我也出不了太多力量。但哪怕我能起到一点点作用,只要能助力甘肃的旅游宣传,我都非常高兴。”

  接下来,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想把大量的边塞诗作为创作来源,与篆刻进行有机结合,毕竟2000多首边塞诗,其中大概80%都与甘肃有关。

  他说:“我还不想停下来,也许会创作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也可能会是大家都想不到的,比如‘百家姓’或者其他什么内容。”虽然史学民的创作方向还没有固定,但计划终会有“落地”的一天,不是吗?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新作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怡麟 李沛珂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