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公益人物

从泥到瓷 在青云驿遇见陶艺之美

2024-06-05 0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原标题:从泥到瓷 在青云驿遇见陶艺之美

  张琪制作陶艺

  陶艺展示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部陶瓷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它记录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足迹,从石器时代的土陶到当今的高科技陶瓷,每一件陶瓷制品都离不开一代代匠人们的技艺创新和默默坚守。

  在兰州新区,就有这样一位陶瓷手艺人,她用双手烧制青瓷,凭借着对陶瓷艺术的一腔热血,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从泥到瓷,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陶艺之梦。

  痴迷陶艺 外出拜师学艺

  走进位于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的一处别致小院,一阵陶土馨香扑面而来,“松染制器”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张琪就在这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坚守着陶艺梦。她坐在工作室的木质格纹窗下,双手轻柔地拨弄泥坯,随着机器低鸣带动转盘飞速地旋转,一件器物的雏形渐渐显现……

  “我接触陶瓷制作七年多了,真的可以用‘痴迷’来形容自己对陶瓷的热爱。”回忆起自己与陶瓷结缘时的情景,张琪停下手中拉坯的动作,笑着说。

  时间倒回到12年前,张琪大学毕业后,怀着对陶瓷制作的热爱,只身一人前往浙江省龙泉市学习青瓷制作工艺。“当时有幸结识了我的师父,他是龙泉青瓷技法传承人,在青瓷制器方面堪称大师。”张琪感叹道,“那段求学之路也是相当坎坷,最开始师父并不愿收徒,我便每天都跟在他后面做些杂活儿,就这样持续两周时间,他才愿意带我入行。”

  捧泥、开坯、拉坯、塑形……看似简单的工艺,却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地练习,“一般情况下,学徒从初学到学成一般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从那时起,张琪才真正认识了青瓷制作工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知道了做陶瓷的不易。

  龙泉青瓷技艺的学习必须要耐得住孤独。张琪几乎将所有碎片时间都用来认真研究每道制作工序,并反复试验,但凡有一点瑕疵她都会推翻所有步骤重新开始。

  “对陶瓷技艺怀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情怀,源自师父的工匠精神。”张琪说。

  回归本土 匠心彰显甘肃特色

  跟随师父学到一些“本领”之后,张琪并没有留在以瓷闻名的龙泉市,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在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创办了一间松染制器文化创意工作室,只为把她所学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带回家乡。

  来到工作室,记者看到陈列架上摆满了造型各异、古香古色的陶瓷制品,有花器、茶器、香器、摆件等,它们或珠圆玉润,小嘴大肚,或芊芊身量,颈项秀美,品类繁多却不失精致,每一件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从‘一抔土’到一件成品的器物,要经过挑泥、揉泥、拉坯、晾坯、修坯、素烧、上釉、釉烧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陈列架上的这些陶瓷制品。”张琪介绍道,有些工序繁杂的作品要花费3到5个月的时间来仔细雕琢打磨。

  张琪擅长各种器型的制作,一块块陶泥在她的指尖变得轻盈而富有活力。茶壶、茶叶罐、花瓶、酒罐……不管是多么简单或是多么复杂的器物,她都认真对待。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作陶瓷这门古老的技艺也亟须开拓传承。这些年来,张琪的手艺愈发精进,但她仍然不断钻研和探索。在传承龙泉青瓷技法传统制作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张琪大胆创新,将甘肃本土化的理念融入其中,对草木灰釉进行创新发展,制作了“无极”系列作品,丰富了传统青瓷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原材料上,我掺杂了一部分甘肃本地的泥土,颜色呈现的灵感则源于甘肃特有的戈壁和丹霞地貌。”张琪拿起陈列架上无极系列的一件碗器说道,“之所以起名为‘无极’,也代表着我的创作灵感没有极限。”

  陶瓷艺术不仅仅是一门工艺,更是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陶瓷,张琪的工作室也推出一系列陶艺体验课程,在课程中能够体验整套的从泥到器的制作过程,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

  “我坚持制作各种器物,只想一心一意把这门手艺传承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张琪望向记者的眼神中又多了一丝坚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