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公益人物

女引狮人王兆珺:继续传承发扬永登硬狮子

2024-12-05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原标题:女引狮人王兆珺:继续传承发扬永登硬狮子

  永登硬狮子表演

  王兆珺

  引狮人常见,但女引狮人并不多见。

  王兆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登硬狮子的引狮人,从5岁开始就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引狮人做准备,如今技法已经十分娴熟,成为了行当里的“老师傅”。

  台下十年功

  十一月末的兰州,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在永登县记者见到了装扮好的王兆君,一身黑红色带着金色纹饰的表演服,十分干练,长相甜美的她,舞起来的时候却如同女将军般英姿飒爽。

  王兆珺所引的狮子,也叫做硬狮子,属于北狮,不同于我们电视上看到舞狮,它的体型雄伟,狮身是"硬的",狮头硕大,占据着整个狮子大部分重量,在永登当地就有“九斤狮子十斤头”的说法。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硬狮子的时候,是去姥爷家,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小姨兴奋地朝我跑来说,‘我们也可以学硬狮子了,可以加入了’,当时没有概念,只觉得新鲜。”王兆珺回忆道。

  “我的姥爷舞了一辈子狮子,也是我入行的引路人。”她笑着说,在永登县有着“狮王”之称的冯德培,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为永登硬狮子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孩子如今也都继承了他的事业,外孙女王兆珺更是从小跟着他练习武术。

  对于引狮人而言,武术功底是必备技能,王兆珺说:“夏练三伏冬练三寒,是我们练武术最严格的一个过程,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坚持到现在,特别不容易,很多漂亮的衣服都不能穿。”高中的时候,除了学习姥爷教的传统文化,她也接受了一些国家专业的培训,后来参加过一系列的武术比赛,在2012年的时候,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

  这些经历为王兆珺的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优势,在2014年的时候,她顺利地进入了首都航空。“在外工作这几年,我大概6年的时间没有回家过过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初二,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最想念的就是我们永登的社火表演。”她说。

  回归家乡

  在硬狮子表演中,引狮人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穿的衣服是紧身窄袖、灯笼裤,头戴尖顶红帽,外形像个海螺,是典型的西域胡人打扮,这也让永登硬狮子更加特别。王兆珺回忆起第一次正式引狮子,距离现在已经14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当时的忐忑和紧张已经被沉稳代替,那个小女孩也已长大。

  “以前在训练的时候,受伤就是常有的事,经常不知不觉的身上就有淤青的地方,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觉得这些都不算大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她笑着说。也许是刻在骨血里的印记,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硬狮子对她来说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文化的传承。

  兜兜转转,王兆珺在工作7年后毅然选择重返家乡,去继续传承发扬舞狮。她感慨道:“经历过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最让我向往的还是小县城的烟火气息,每当春节时,小县城里最能感受到年味的就是社火表演,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出能让返乡的人看到这种传统表演,能够让观看者与参与者同时获得幸福感。”

  在真正接手这项工作后,才发现传承非物质文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王兆珺说:“小时候接触硬狮子只是觉得有新鲜感,但随着年龄增长,新鲜感在逐渐消退,此时的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者,不仅需要承担团队里的一些策划活动,还要规划硬狮子未来的发展,这个时候就觉得身上的担子还是非常沉重的。”

  硬狮子制作

  永登硬狮子不仅仅只注重表演,还在狮子的制作上也颇为讲究,一个合格的传承人,要精通整个流程。冯建雯是冯德培最小的女儿,不仅是引狮人,也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登硬狮子制作传承人。

  “制作一个狮子需要3个月的时间,它的制作比较精细,光是狮头的扎作就分为扎造模型、扑纸、上色和装饰4道工序,而四道工序分解下来有1300多个步骤。”冯建雯介绍道。

  以前狮子头部和骨架都是用木头制作而成,头的重量有60多斤,整个狮子重200余斤,因而对舞狮者的力量有着严格的要求。“现在经过我们的改良,利用纸和布,将狮头的重量减轻到30多斤,大大减少了舞狮人的压力。”冯建文自豪地说道,“父亲做了一辈子的硬狮子,如今已经八十多岁,做不动了,作为女儿,我要将父亲的这一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通讯员 霍力 汪蕾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费勇玮 安周霜 见习记者 魏晓莹 实习生 杨一凡 芦玉红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