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专题活动

兰州市“书香非遗”系列主题阅读体验活动圆满收官

2024-12-05 08:5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我市“书香非遗”系列主题阅读体验活动圆满收官

  幼小心灵感受非遗魅力

  稚嫩小手剪出精美剪纸作品

  近日,兰州市图书馆中央广场分馆以“书香非遗”为主题举办的4场系列主题阅读体验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众多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活动,在沉浸式体验非遗工艺制作过程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也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

  主题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如同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情感,其价值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书香非遗”系列主题阅读体验活动由兰州市文旅局主办,兰州市图书馆承办,旨在进一步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属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激发爱国情怀。

  主办方为广大小读者精心准备了“非遗剪纸工艺”“非遗螺钿工艺”“非遗掐丝珐琅工艺”“非遗木版年画工艺”4场活动,整个过程细致亲切、寓教于乐,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和视野,赢得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众多领域,如艺术、技艺、民俗、传说等,通过了解这些,未成年人可以获取丰富多样的知识,拓宽视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兰州市图书馆馆长王红芳告诉记者:“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也将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的责任,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剪纸:每次剪裁都像是变魔法

  在“非遗剪纸工艺”体验活动中,活动主持人向孩子们仔细讲述了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瑰宝的历史和由来,分享了剪纸的基本制作方法及应遵守的“三先三后”原则。随后,小巧灵动的剪刀舞动下,一张张红纸变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也成为了孩子们捧在手心的宝贝。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广泛应用于装点生活和配合各种民俗活动。它不仅在中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通过其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了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当我刚刚拿起剪刀和彩纸体验剪纸艺术时,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一名参与活动的男孩分享了自己的难忘感受:“一开始,我觉得剪纸好像很简单,不就是剪剪纸嘛!但真正开始动手,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要小心翼翼地控制剪刀的走向,不然很容易就剪坏了。不过,随着我慢慢地尝试和摸索,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当我剪出第一个简单图案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他兴奋地说:“看着手中那张普通的纸在我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形状,我兴奋极了。特别是,在剪纸的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这让我的内心变得特别平静和专注。每一次的剪裁都像是在创造一个小小的奇迹。那一张张彩纸通过折叠和剪裁后,就能变出各种各样复杂又精美的图案,像是会魔法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螺钿:精湛技艺陶冶审美情趣

  螺钿工艺是一项历史悠久且极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是指将贝壳薄片制成各种形状和图案,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精细和复杂。工匠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这些贝壳片巧妙地镶嵌在木器、漆器或其他材质的器物表面,组成精美的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

  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了难得一见的螺钿工艺的发源与传承,知道了所需的原材料、图案的构思设计、镶嵌手法及制作过程,并在主持人的鼓励下亲手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他们精心挑选优质的贝壳,这些贝壳通常具有美丽的色泽和纹理。然后,将贝壳加工成薄如蝉翼的片状,并根据设计需求裁剪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部件。最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再拼接或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螺钿手工艺品。

  “螺钿工艺的作品色彩绚丽、光泽温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活动主持人告诉记者:“它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情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螺钿工艺正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掐丝珐琅:灵巧小手创作精美作品

  掐丝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一种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精细,不仅展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然而,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在体验活动中,主持人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解说了其色彩斑斓、犹如宝石般璀璨的精妙之处,以及制作过程中如何掌握好色彩搭配、图案选择的具体方法,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以红铜为骨、金丝为脉、珐琅为彩,动用灵巧的小手将一幅幅白纸交织出形态各异的画面,涵盖了花卉、人物、动物等各种元素,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诸多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的作品,为此次体验递交了满意的答案。

  木版年画:五道工序表达美好祝愿

  此次系列主题阅读体验活动的最后一场为“非遗木版年画工艺”。木版年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久远,通常采用木板雕刻的方式制作。其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等。

  “木版年画主要以木版为媒介,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寄托着吉祥如意、丰收喜庆的美好寓意。”活动中,主持人详细讲解了木版年画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并生动解读了如何掌握好“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的诀窍,制作出艺术精湛、技艺精良、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随后,孩子们按照主持人的指导,精心刻画绘制好了一幅幅表达美好祝愿的年画。

  “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福的表达。”参与活动的一位孩子家长赵刚告诉记者:“让青少年亲身接触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他说:“木版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形象生动,通过体验制作过程,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其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特别是整个过程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这必然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