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公益影像

千亩梨园结出“黄金果” 非遗沃土激活新乡村

2025-05-07 10:1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苦水街村的软儿梨深受市民喜爱

  游客们在梨园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4月底,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的梨园梨花盛开,千亩梨园如玉似雪,盛开的白色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暖风轻轻吹拂,花瓣随着微风摇曳,宛若仙子舞动。本期党报热线进社区(乡村)栏目来到苦水街村,带大家领略这个梨花村的魅力。

  从“烂梨愁”到“黄金果”

  苦水街村物产资源丰富,盛产玫瑰、冬果梨、软儿梨。自然景色宜人,春有梨花,夏有玫瑰,秋天果实累累。近年来,苦水街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在产业和旅游发展中拓展出一条致富道路,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苦水街村除了种植玫瑰外,冬果梨和软儿梨也久负盛名,软儿梨年产量30万斤,冬果梨年产量20万斤,因此发展梨经济就成为村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苦水街村党支部书记薛自红介绍说。

  据了解,在2023年以前,苦水街村民除了等商户上门收购,主要靠自己提着筐篮到西固区、城关区等地去销售软儿梨、冬果梨。过了销售季节后,卖不完的只能晾干做成果皮,不但费工费力,而且销售价格非常低,有的甚至只能看着烂掉、坏掉。

  “为了解决村民的销售之苦,2023年,苦水街村党支部申请政府融合发展资金700万元,修建了一个2000吨的冷冻保鲜库,收购村民手里的全部软儿梨和冬果梨,解除了村民销售的后顾之忧。”薛自红说。

  “自从有了冷库后,村里就以高出以前收购价一倍的价格全部收购村民们销售不了的冬果梨和软儿梨,存放在冷库里,解除了果子卖不出去烂掉的问题,当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万元水平。”村民缪树军说。

  薛自红告诉记者,冷库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彻底实现果子全年销售、全部销售的局面。

  小梨果做成百万产业

  说到冬果梨,苦水街村党支部副书记苗世荣介绍说,苦水街村冬果梨年产20万斤,但冬果梨存放周期比较短,只有4个月时间。为提高梨产品的附加值,村党支部前往山东等地考察,发现冬果梨可以做成梨汤、梨膏以及热冬果等产品,能大幅提高产值。于是,村党支部决定研制冬果梨附加产品,先后开发出热冬果、玫瑰冬果、银耳冬果、燕窝冬果和百合冬果等产品,通过外地工厂代工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过一年的销售,冬果梨系列产品销路已经打开,今年村里将申请政府奖补资金,引进一条流水线自己加工生产,不但能大幅增收,而且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苗世荣说。

  据了解,苦水街村通过一系列的生产销售措施,2024年软儿梨年收入达到10万元,冬果梨年收入高达100万元。“如果引进生产线,村里两年就能收回成本。收益资金将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和村民分红。”薛自红说。

  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新IP

  苦水街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原文化、马家窑文化、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该村现有7项非遗项目,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苦水下二调、木偶戏、二月二龙抬头社火、铁芯子等。

  “今年以来,村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第三方企业,正在打造常态化展演的非遗文旅产业。”薛自红说,通过开展非遗展演、非遗研学,打造梨树园、果树园和玫瑰园旅游基地、花海公园,该村已经构建起集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和教育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文旅模式。

  徜徉在苦水街村的梨树园内,一片片白色的梨花,让人恍若置身幽梦。阳光散落在花瓣上,或疏或密,浓淡相适,像极了一幅洁白素雅的油画。游客们在梨园内流连忘返,欣赏着梨花美景。“村里有千亩梨园和玫瑰园,每到双休日,周边的游客就会蜂拥而来。再过半个月,玫瑰花盛开,这里将是另一番美景。”村民巨万荣说。

  “今年以来,苦水街村将村民梨园、果园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了海棠、樱花、山楂等植物20余种。”村委会副主任缪郁文说。

  采访中,苦水街村引进的第三方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到双休日,该公司在苦水街都会举办非遗展演活动,每天表演五场,内容有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苦水下二调、木偶戏、社火等。目前,公司正在打造非遗研学基地,让游客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亲手制作各自喜爱的文旅小产品,以期把苦水街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在打造常态化的非遗文旅产业中,村里还将利用闲置劳动力,制作针织、香包以及玫瑰香皂、口红、蜡烛等各类文旅小产品。”薛自红说,苦水街村将通过非遗文旅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的收入更高,吸引更多的外出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在家门口致富,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手记

  党建引领:

  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站在苦水街村的千亩梨园中,微风拂过枝头簌簌作响的梨花,恍惚间仿佛能听见这片土地变迁的絮语。

  在这里,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把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村党支部带着村民建冷库、跑市场,把“烂在地里”的梨果变成能熬汤制膏的“金疙瘩”;非遗传承人踩着三米高的苦水高高跷,在游客的惊叹声中将传统文化踩出了新节拍。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样的场景对比中:过去,泥泞的村道旁堆着腐烂的梨;现在,热闹的非遗市集上,游客举着梨膏棒棒糖与木偶戏演员自拍。两相对比,连起了从“输血”到“造血”的突围之路。

  离开时,夕阳为梨园镀上一层金边。这片土地的故事,正像那绵延的花海,次第绽放,生生不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 强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