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专题活动

兰州鼓子的流传

2025-06-03 08:3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原标题:兰州鼓子的流传

  鼓子基本乐器三弦、二胡

  兰州安宁鼓子词演唱 □贾 晋/摄

  兰州鼓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是当地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的成果,也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兰州人民创造和传承了绚丽多姿、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出兰州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安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舞、兰州太平歌、兰州狮舞、刺绣、剪纸、棺木彩绘以及安宁桃树栽培技艺等。其中,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风抒情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地区。鼓子词是古诗词中非常严谨的格律体。演唱吋无形体表演,用兰州方言一人就座而唱,多人帮腔,音乐性极强,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曲艺形式。兰州鼓子的主要乐器是三弦,配以扬琴、二胡等乐器。鼓子词内容一是赞美贺颂;二是咏物写景;三是叙述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因其韵律和兰州方言吻合,因此,兰州人亲切地称其为“兰州鼓子词”。兰州鼓子的曲调很多,大致可分为:“牌调类”“越调类”“悲调类”等以及“进蓝房”“绣荷包”“绣八仙”“小桃红”“十二将”“四大景”等平调类。有倾诉衷肠的“悲调”,有情绪激昂的“三朵花”,有豪情奔放的“太平年”等曲调,使人百听不厌。平常在茶馆或家中聚会时,老兰州们便三个一丛、五个一堆地弹唱起来,唱到曲情高潮时,常有众人附而合唱,场面十分活跃。由于其音域较广,旋律清雅、音韵幽静,有时平和,有时狂野,和其他的曲艺一样,既能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又能歌颂忠臣良将,孝子贤孙,也能鞭挞奸邪,揭露丑恶,描绘情景,倾诉衷情,颇受人喜爱。

  兰州鼓子的句式相当严谨,如填宋词一样,极其规范,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如《夸兰州》:“兰州人,树新风,奔小康,鼓干劲,文明城市要建成。”“丝路重镇,古郡金城,经济振兴,文化繁荣,市政建设日日新。”虽然句式短小,但内容清新,通俗易懂。

  还有长句的:“黄河穿城,自西向东,百年铁桥,名城象征,新桥座座南北畅通。白塔高耸,五泉山青,楼阁台亭,古迹新景,金城关上方有碑林。东扩西展建新城,南升北拓气势宏。文溯阁,《四库全书》藏其中。风情线,黄河母亲笑盈盈。高楼成林耸碧空,城内外,绿化美化好风景。老百姓,安居乐业享太平。新区建设真先进,古秦川,工厂连片路纵横。人工湖,树林环绕多美景。水车园里十二轮。秦腔班,吼声高亢抒豪情;鼓子社,唱古颂今传佳音。梨桃盛名天下闻。赏梨花,什川梨园醉游人;观桃花,安宁桃林一片红。牛肉拉面,美味香喷喷。《读者》杂志,汇集天下美文。百合玫瑰,特产四方闻名。羊皮筏子,黄河飞渡奇景。”从鼓子词这些内容来看,唱词非常讲究合辙押韵,并非随意的编词吆喝。

  鼓子词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关于兰州鼓子词的渊源有这样的说法:兰州鼓子词是清朝政府官员赴兰州任职,将京城宫廷音乐“北京八角鼓子”带入兰州,与古老的兰州小曲子融合演变而成。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欠考证的,兰州是丝绸之路古道重镇,自汉唐时始,商贾南来北往,不甘寂寞的人们就已有按曲牌规律填词演唱的习惯了。从曲牌来看,既有南腔也有北调,随着艺人们不断整理、修正、丰富、充实,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兰州鼓子。

  20世纪中期,兰州市区鼓子活动场所就有十几处,其中最红火、最热闹的有四大家,即:水北门邓行庵先生的茶园;北园陶英嘉、徐百万两位先生的茶园;双城门任家园尕李仙先生的茶园;东城壕龙王庙俞二爷的茶园,这四处是兰州响当当的鼓子演唱地。其他还有土门墩的果园茶园;王家堡的健康茶园;水挂庄桥头茶园等,聚集着一批西路的把式们。把式们整日欢聚一堂,吹拉弹唱,逍遥自乐。

  “琴引白塔风,韵和黄河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白塔山的百花茶亭是把式们云集的地方。每日里乐音回荡谷间、萦绕丛林,吸引着诸多游客。随后一个时期兰州鼓子悄然无息。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此时演唱场所有:白塔山的百花亭和二台茶社、文化宫南部的长廊茶社、西园茶社、庙滩子茶园和安宁区崔家庄茶园、兰州鼓子协会活动室等。这些场所成了老一辈艺人展示才艺、尽情演唱、曲风抒情的好去处。老艺人的演唱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激发了他们对兰州鼓子的兴趣,从爱听到求教于名家为师。通过老把式们的耐心指点和教导,新人们经过多年磨炼,成了兰州鼓子的一批新秀。

  鼓子传承在安宁

  兰州鼓子表达着高原黄河儿女的喜怒哀乐和生生不息的激情。鼓子好家崔宝山祖辈居住在安宁区崔家庄,他的亲房叔伯都喜欢吹拉弹唱,他的家里经常是鼓子爱好者和鼓子艺人演唱聚集的地方。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是看爷爷崔钟魁弹着三弦和鼓子爱好者们演唱时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情景,让他既开心又着迷。他爷爷演唱最绝的一首鼓子词《一点油》,他觉得好听极了。每每演唱结束,他总要拉着爷爷的手问好一阵子。他记忆中的鼓子演唱是热闹的,但那些故事又是动人而神秘的。以至于多少年以后,真正迷上兰州鼓子词之后,才发现《一点油》正是民间流传甚广的《茉莉花》演变而来的。殊不知,这首鼓子词其清泉般的旋律和父辈演唱的情景却永远嵌进他的心灵深处让他对鼓子词着迷半生。

  崔宝山一生感到最为幸运的是被甘肃日报社、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选拔为通讯员。尽管他只读了 8个月的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他正值上进好学、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时期。从这个时候起,他利用工余挑灯夜战,学着写通讯报道。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同时他又热爱兰州鼓子,萌发了挖掘和整理兰州民间鼓子词的决心。开始时,他走村串巷,深入茶楼,拜访当时的民间鼓子艺人,一边听人家演唱,一边将每首词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就画个圈儿,回来后再请教有文化的人帮着填上。当时,由于演唱鼓子的老艺人文化程度大都较低,只能意会演唱,不会写字。为了准确整理记录鼓子词,他没少费工夫。令崔宝山欣喜的是,这个艰辛的过程让他识了不少字,而这些传统文化的营养也滋补着他的知识积累。像《俞伯牙摔琴》《卧龙吊孝》《岳母刺字》等传统鼓词。他不仅整理记录,同时又大量翻阅拜读故事的原著,他的知识视野也不断开阔。

  为了大量地收集整理鼓子词,求艺心切的他跑遍西固、七里河乃至永登、皋兰、榆中的不少乡村,皋兰的什川、水阜,七里河的彭家坪、马滩等地,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记录整理鼓子词,也亲身演唱鼓子。几十年来,他结识了不少兰州当地有名的鼓子老艺人,一些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鼓子词,如《怀德写约》《怀德亲女》《怀德打擂》《草船借箭》《取街亭》等数十首鼓子词都被他完整地整理了出来。

  崔宝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鼓子词的整理挖掘上。他渐渐意识到,传统鼓子词虽有优秀的一面,但反映的内容离现实生活太远,缺少活生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于是他尝试新鼓子词的创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飞跃,又是一个新的艰难的起步。由于鼓子词有严格的曲牌格式,填词讲究,加上艰涩的音韵学知识,创作一首词十分艰难,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常常感染着他,使他的创作热情从未减退。为填好一首词,他常常废寝忘食,熬到深夜。有时,仅仅为一个短句或一个词,他都要反复推敲,耐心琢磨,再三吟诵,直到简洁上口,自己满意为止。

  崔宝山担任“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以后,又搜集、整理、创作兰州鼓子新曲目几十首,大都反映身边的人和事,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美德精神或反映一些国家大事。如“十里桃乡迎嘉宾”“佳节思亲”“兰州好”“五朵金花”“香港回归众人乐”“亚运之光传天下”“迎新春”“贺新年”“赞歌”“功勋赞”“爹娘盼儿成栋梁”等。

  为兰州鼓子赋予时代内容

  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繁荣和面对大部分老艺人陆续离世,鼓子演唱面临断代,已有的传统鼓子词也将面临流失和湮没。这些更加重了崔宝山的心头紧迫感,于是他在整理鼓子词的同时,专门将王亚禄、段树堂一些兰州地区有名的鼓子艺人演唱的经典词段录制成磁带。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崔宝山已整理创作达50万字的兰州鼓子词,录制磁带20余盒。同时,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刊物《城苑》以专集形式编印了崔宝山创作的新鼓子词30首。1988年8月,兰州市召开“兰州市艺术节”,兰州鼓子被列为重点演出,在五泉山演唱了10天,观众达10余万人次,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友人,纷纷前来观赏。中央电视台及甘肃省和兰州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从兰州鼓子的历代演变、兴衰来看,它虽也曾有过红火的时期,也曾传达过高原黄河儿女的喜怒哀乐和生生不息的激情。然而,时至今日,它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在大部分鼓子老艺人陆续离世的今天,鼓子演唱面临断代的危险,当务之急是应全力挽救这一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为鼓子词赋予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演唱方式和新的文化内容,让鼓子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扬。

  □孙华嵘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