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传人马文斌:一碗拉面藏着40多年的坚守
原标题:第四代传人马文斌:一碗拉面藏着40多年的坚守

在兰州,牛肉拉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牛肉拉面制作师”正式纳入国家新工种名录,传承百余年的兰州牛肉拉面技艺被时代重新定义。新职业身份的认证,不仅是对“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匠心口诀的官方加冕,更是对工匠精神在民生烟火中的生动诠释。从面团揉制的力道掌控到汤头熬制的毫厘之差,工匠精神的真谛,终将在一根面、一碗汤、一群人的坚守中生生不息。
为了全面展示兰州牛肉拉面工匠们的坚守和传承,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兰州牛肉拉面高质量发展·工匠”,来自不同面馆的十几位拉面师,以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对品质的严格追求,展现出非凡的工匠精神。让这碗面在新时代匠人的手中,拉出千亿产业的韧性,煮沸文化自信的浓香。
火红的油辣子映着晨光,黄亮的面条过着麦香,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是无数人清晨的味觉慰藉。在兰州金鼎旗下的鸿宾楼,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人马文斌,仍穿梭在烟火气中,40多年与面团为伴,他以近乎执拗的坚守,将兰州牛肉拉面的技艺与文化,揉进每一次抻拉、每一锅汤里,让“工匠精神”在一碗面中生生不息。
千锤百炼 把面团揉成“活物”
清晨的鸿宾楼早已座无虚席,马文斌站在案板前,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手腕轻抖间,面团如绸带飞舞,十几秒便拉成丝丝分明的细面,麦香随着动作弥漫开来。“看这毛细,要拉8手才成256根,总长超过380米。”伴随着同事的介绍,马文斌熟练地展示着拉面技术,同事的话音未落,他已将面入锅,最快时一分钟能拉出7碗,每一根都匀净如丝。
这份娴熟,是40余年日复一日的打磨。“揉面得听声儿。”马文斌抚过案板上的面团,“百遍揉面只是起步,要听到面团里空气挤压的‘砰砰’声,才算揉透了筋骨。”他始终恪守着老辈传下的“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捣、登、搋、揉、抻,每一个动作都力道精准——太轻则面软无筋,太重则面硬易断。经他揉过的面团,软硬得宜、筋道柔滑,正如师傅所言:“要想面成线,苦练技巧最关键,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这是时间与耐心赋予的独特质感。
执念如汤 让匠心熬出真味
“戏子的腔,厨子的汤。”马文斌总说,一碗拉面的魂在汤里。为了那锅清亮鲜醇的汤,他和团队从不懈怠:牛肉、牛骨要提前浸泡,熬煮时火候得像钟表般精准,浮沫要撇得干干净净,最后呈现在碗里的汤,清得能照见碗底,却藏着牛骨与肉的醇厚。
“老方子不能丢,但也得懂人心。”他守着传统,却不困于传统。汤里的秘制调料,既有甘肃本地的武都花椒、甘谷辣椒,也有南方的草果,南北食材在汤中交融,是他对“鲜”的极致追求;结合现代人对清淡的偏好,他让汤“辛而不烈、麻而不闭气”,却始终保留着老兰州的烟火气。每次熬汤,他都要亲自尝味,舌尖掠过的不仅是咸淡,更是对“汤清者净、肉烂者香”的执念。
岁月为证 让技艺穿越时光
40多年里,马文斌的手磨出了厚茧,却也磨出了“标尺”:一袋面加多少水、多少灰,一碗面放多少肉、多少香菜,他都能精准量化,这份严苛,让兰州牛肉拉面从街头手艺走向标准化传承,他带过的2000多名徒弟,如今遍布各地。
这份匠心,早已越过了一碗面的边界。2017年,在意大利罗马的城际文化对接会上,他的拉面表演让外国嘉宾惊叹,让兰州牛肉拉面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2018年,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他抻拉的面条成了兰州的文化名片。从1989年拿下“名特小吃称号”,到1991年为兰州拉面捧回“金鼎奖”,再到“中国面条大师”“陇原工匠”的荣誉加身,马文斌的每一份奖状,都是对“坚守”二字的注解。
如今,他仍习惯早早到店,看着面团在手中苏醒,听着汤锅咕嘟作响。对马文斌而言,工匠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40多年如一日地“把面做好”——让每一根面条带着筋道,每一口汤透着真诚,让兰州牛肉拉面的味道,在时光里愈发醇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莉 文/图
- 2025-07-27列车上旅客突发疾病 乘务员成功施救
- 2025-07-27关爱抗战老战士暨烈士遗属免费体检活动在兰开展
- 2025-07-27兰州幸福社区用笔作桥 为孩子们送上“心灵礼物”
- 2025-07-27兰州市妇联开展“金城探迹·黄河少年”主题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