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大姐的做面生涯 15年,她从外行变高手
原标题:鞠大姐的做面生涯 15年,她从外行变高手

鞠大姐正在工作
一间不足3平米的面铺,在风霜雨雪里坚守了15年。每天凌晨3点起身揉面,将20多种面食摆齐整——宽面筋道、细面爽滑、饺子皮韧实,成了老主顾的心头好。操着重庆口音的鞠大姐,十几年来她虽很少逛兰州,却因家人相伴、顾客认可满是幸福。小铺的麦香与暖灯,藏着寻常日子里最朴素的烟火温情。
20多种面食满足人们多样需求
从2010年至今,整整15年,无论清晨的寒霜、盛夏的烈日,还是像8月27日以来这样淅淅沥沥的雨天,这家不足3平方米的小店总会在上午9点准时开门。门帘掀开时,先飘出的是面团醒发后的麦香,再看见鞠大姐忙乎的身影,她的手要么在整理刚轧好的韭叶面,要么在给熟客找零,眼角的细纹里总带着笑意。
“鞠姐,两斤宽面,再来一斤饺子皮!孙子今天要吃我包的白菜猪肉馅饺子。”上午11点半,下班的市民李阿姨撑着伞走进来,熟稔地朝柜台里喊。这样的对话,十几年来几乎每天都在小铺里上演。李阿姨是店里的老主顾,三年前刚搬来小区时,偶然发现这家店的饺子皮比别处更筋道,“煮出来不烂,孙子说‘奶奶包的饺子最好吃’,其实是鞠姐做的饺子皮好!”后来她成了常客,有时忘了带钱,鞠大姐总笑着说“下次一起给”,一来二去,像街坊邻居般亲近。
柜台后的货架上,总能把20多种面食摆得整整齐齐:叠得方方正正的饺子皮、切得均匀的细面、卷成筒的韭叶面,还有手工揉好的醒发面饼——那是鞠大姐凌晨3点就起来忙活的成果。“这面饼时间得多醒醒,揉的时候要力道匀,拿回家揪面片、拉条子都香。”她一边说,一边给刚放学的小男孩装了一小把碎面,“拿去煮给弟弟当辅食,不用给钱。”这孩子是隔壁租户的,夫妻俩打工忙,鞠大姐常帮着照看会儿,偶尔送点新鲜面食,一来二去,孩子见了她就喊“鞠奶奶”。
看着顾客来买面就是最大的幸福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操着一口略带重庆口音的兰州“面老板”,十几年里几乎没逛过这座城市。鞠大姐老家在重庆万州,2010年跟着丈夫来兰州时,连西北的面食都认不全。最初她在弟弟的面铺打工,每天凌晨3点起床揉面、轧面,手指磨出了茧子,也摸清了西北人对面食的喜好:宽面要筋道、细面要爽滑、饺子皮要薄而有韧性。后来夫妻俩凑钱开了这家小店,日子虽苦,却有盼头——儿子儿媳渐渐也加入进来,在另一个小区开了家大点的店,能现场加工面条;孙子在兰州上了学,每天晚上一家人能围着出租屋的小桌子吃顿热饭。
“说起来也惭愧,黄河铁桥就在城里,我和老公十几年没去过几次。”一次轧面的间隙,鞠大姐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里带着点遗憾,却又很快笑了,“只要把店里的生意做好,就算是住的出租房也没啥,每天看着老顾客来买面,听他们说‘你家的面好吃’,晚上跟老公、儿子儿媳聊聊天,等着孙子放学说学校的事儿,一家人在一起相聚,这就是幸福了。”
这几天雨还时不时在下,小铺的灯亮得温暖。玻璃柜里的面食冒着淡淡的麦香,鞠大姐又起身接过一位顾客的订单,蓝布围裙在灯光下轻轻晃动——这是她坚守15年的日常,也是兰州千万户人家烟火气里,最朴素的一段温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
- 2025-09-03老相册里的烽火岁月 张奶奶讲述母亲郭进贤的抗日故事
- 2025-09-03青年工程人宋彦凯挑大梁 用智慧和细节书写精彩答卷
- 2025-09-03兰州刘家堡派出所:无人机“飞”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 2025-09-03甘肃体彩:以公信筑牢基石 用见证传递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