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肉拉面“工匠精神”系列报道之一匠心独运一碗面 百年传承守艺魂
原标题:兰州牛肉拉面“工匠精神”系列报道之一匠心独运一碗面 百年传承守艺魂

兰州牛肉拉面,从清代发展至今,走过百年历程,成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品的是一碗美味,传的是城市记忆,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守住的传统精髓,肉要烂、汤要清、面要精。在兰州牛肉拉面馆开遍全国、走向世界的当下,在兰州牛肉拉面加速迈向千亿级产业的路上,兰州依旧在弘扬和传承这碗面的“工匠精神”。
从“四季水、四季灰、四季面”的口诀到跨国舞台上的非遗技艺展示,兰州牛肉拉面以工匠精神为魂,在代际传承中坚守传统精髓,在全员协作中雕琢产业品质。从拉面师到管理者,从面团温度到服务细节,每一环都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追求,让一碗面走出地域、走向世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9月的兰州已有了秋季的凉爽与明媚,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兰州牛肉拉面的和面要求竟也不同,老师傅们传下一道口诀:“四季水、四季灰、四季面”。比如,夏天的面要和得硬一点,冬天的面要和得软一点。每一个温度的细微差别,都会最终影响面的口感。
如何与面团较量,马文斌最知道。自1975年踏入这一行,马文斌已与这碗面相伴半个世纪。“18岁,我进入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广场清汤牛肉面馆当学徒,那时的学习过程枯燥而艰辛,水、火、灰,都没有今天这么便利,每天与面团较劲,重复的动作磨得人胳膊发酸,许多人没能坚持下来。”如今,退休后又被返聘的马文斌仍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面馆的后堂前厅,甚至还是兰州牛肉拉面界为人熟知的“拉面明星”,很多文旅、外事活动中都有他展示技艺的身影。
2017年,身为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中国面条大师的马文斌和伙伴们带着全套拉面家当现身意大利罗马,在“以面为媒”的城际文化对接会上,马文斌大展身手。镜头记录下,原本看似普通的面团,在他的双手翻飞中,几秒钟就化身毛细、二细、荞麦楞等“十二道面”呈现眼前,拉面技艺竟能像舞蹈杂技一样颇具观赏性,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师傅对我的教诲,如今我更加深信不疑。”马文斌说,“当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无比自豪。这不仅是对我们手艺的认可,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褒奖。”
全员皆工匠 全程无短板
“提到拉面工匠,很多人只想到拉面师,但我认为,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里,管理者、店长、拉面师、舀汤师、服务员都是‘工匠’。”从一碗美食到一种文化,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兰州牛肉拉面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的蝶变,离不开马利民这样的幕后“工匠”。作为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认为,兰州牛肉拉面要想走出兰州、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靠的不是低价竞争,而是过硬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这份魅力,恰恰来自工匠精神。
在网络社交平台,兰州牛肉拉面被点评最多的,除了味道,还有环境和服务。“兰州的牛肉拉面馆,在全国各地的街头面馆里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明厨亮灶,所有操作环节都展现在眼前,而且桌椅板凳、室内装修还各有各的品味。”今年初夏,来兰参加马拉松的北京游客王先说。
马利民总结道,管理者是“品质守护者”,按照标准和规范,守护好品质;店长是“细节监督者”,检查食材新鲜不新鲜、汤的味道香不香,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拉面师是“技艺传承者”,把揉面、拉面的手艺练精,让每一根面粗细均匀、口感一致;服务员是“温度传递者”,热情接待每一位食客,及时反馈意见。“只有全员都有工匠精神,才能让一碗好面从原料到餐桌,全程无短板。”
截至2024年底,兰州牛肉拉面海内外门店总数约6万家,其中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店696家,全年新增门店8679家。“如今,我们还要根据区域不同,消费者的要求不同,因地制宜,对水的温度、汤的浓度进行调整,做出一碗合格的面。”马利民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赵文瑞 文/图
- 2025-09-03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开学第一课”点燃青少年航天梦
- 2025-09-03“山河永固”!兰州市举办重大历史节点红色巡展活动
- 2025-09-03西固区新冶路社区长卷绘画点燃爱国激情
- 2025-09-03老相册里的烽火岁月 张奶奶讲述母亲郭进贤的抗日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