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公益人物

陇剧院李晓旭弹响三弦旋律 陇韵鲜活悠扬

2025-09-08 09:3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陇剧院李晓旭弹响三弦旋律 陇韵鲜活悠扬

  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三弦以独特音色惊艳不少玩家。而在现实舞台上,李晓旭用半生时光,让三弦的韵味响彻陇原大地并登上国家级舞台。她是甘肃省陇剧院三弦首席、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师。今年6月,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中,斩获民族弹拨乐甘肃赛区二等奖。

  ◎缘起与坚守

  笃定三弦一生

  李晓旭6岁学古筝,14岁转攻三弦。在演奏生涯中,有两件难忘的事,让她产生“幸好没放弃三弦”的强烈想法。

  一次是在云南白族石宝山歌会采风,她看到挑担卖三弦的老乡,琴弦沾着泥土却能弹出动人调子。这让她意识到三弦并非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民间生活的声音符号,更坚定了传承技艺的决心。

  另一次是2016年4月,在甘肃大剧院《读者的挚爱》演出中,她与我国话剧表演艺术家雷恪生老师同台,为《想北平》片段三弦独奏。排练时,雷恪生念道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语气放缓,尾音含着乡愁。她凭感觉用揉弦接出绵长音,托住了情绪,获得雷恪生由衷的肯定。这时,她真切感受到三弦不仅是乐器,更是传递细腻情感的“情绪叙述者”,自此对三弦的执着再未动摇。

  ◎舞台与适配

  让三弦“会说话”

  作为甘肃省陇剧院三弦首席,李晓旭不让三弦只作背景音,而是让其成为贴合剧情、塑造氛围的主角。

  在红色题材陇剧《江姐》中,为传递角色的悲壮与坚定,她降低琴弦张力,右手靠近琴码拨奏,用沉厚中低频音色烘托“绣红旗”的肃穆场景;在展现甘肃乡土风情的《大河东流》里,她调整手法,用滑音、揉弦模拟西北方言语调起伏,将田间劳作的鲜活气息带进剧场。国家大剧院陇剧新年晚会上,她控制音量,让三弦“弱于人声、托举唱腔”,让北京观众听清唱词,感受陇剧乡土情感;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她加大触弦力度,增强三弦穿透力,通过《丝路花雨》片段快慢节奏变化,展现丝路文化厚重与繁荣。

  “三弦要跟着观众、场景‘变’,才能真正‘会说话’。”李晓旭在一次次演出中练就舞台上收放自如的技艺。

  ◎跨界与突破

  让三弦“潮”起来

  在不少人印象里,三弦不如二胡、琵琶“出圈”。为改变这一认知,李晓旭主动跨界。

  她与电吉他手、架子鼓手合作,将英文歌《Bad Guy》改编成三弦版,用传统乐器演绎流行旋律,收获年轻观众的喜爱;在大型交响版《黄河大合唱》演出中,她与指挥家张国勇、知名三弦演奏家高伟交流,学习如何让三弦在大型乐队中既保留特色又和谐融合。

  2022年登上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时,她选融合兰州鼓子的曲目,以降低观众对三弦的陌生感,演奏时控制肢体动作,让镜头捕捉演奏细节。“跨界是为找‘桥梁’,让不同人听懂三弦之美。”李晓旭的每次尝试,都让三弦离当代观众更近。

  ◎教学与传承

  以“金钟”荣光为引

  如今,李晓旭身兼甘肃省陇剧院三弦首席和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师两职,多次获“优秀指导老师奖”。今年6月斩获的金钟奖,更为她的课堂增添活力。

  教学中,她把枯燥基础练习变成有意义的音乐体验,如教按弦让学生弹《小星星》片段,讲解揉弦对比江南丝竹与西北三弦特点,并结合金钟奖演奏细节,强调技巧为情感服务。

  她还组织迷你演奏会,用视频记录学生演奏,帮学生看到进步,克服练琴倦怠期。学生也给她带来启发,如00后学生提出用效果器结合三弦扫弦做出西北电子风音色,拓展了三弦情绪维度。

  李晓旭认为,三弦技法是骨架,甘肃文化是血肉,金钟奖荣誉是对骨肉相融的认可。未来,她将带着这份荣誉,在舞台上弹好陇韵,在课堂教好学生,让更多人听见三弦奏响的陇原本土的动人旋律。

  本报首席记者 苏晓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