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婷:三尺讲台传非遗 一纸一剪寄师情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剪纸工作室,史婷老师正在教同学们剪纸。“咔嚓、咔嚓……”的剪纸声如美妙的音符,那样熟悉,又那样动听。
从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到三尺讲台上的非遗传承人,庆阳流派剪纸艺人史婷将非遗之美传承到大学校园,在剪刀“咔嚓”声中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在校园收获一众“粉丝”。教师节之际,本期非遗文化看甘肃带您认识非遗剪纸老师史婷。
“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非遗剪纸课堂就是陪学生们玩玩,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大学校园的非遗剪纸课是希望给同学们一门手艺,一个审美窗口。”史婷老师谈自己对非遗剪纸课程的认识,在她这里学习剪纸,只要认真对待课程,都能剪出有模有样的作品。
这秘诀就来自史婷老师的课堂。

在史婷看来,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扎根于生活,想让同学们对剪纸艺术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同学们能剪出些什么。
“我的课堂没有下马威,特别是第一堂课,我不会说剪纸有多难,也不直接讲技巧,我让同学们从生活出发,先剪囍字,囍字属于对称剪纸,同学们都能学会,下课时每人都有作品,对剪纸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史婷介绍自己的第一课。
从囍字到寿字,再到喜庆的拉花,这些源于生活的元素,通过剪纸艺术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在循序渐进中,同学们打开了剪纸艺术的大门,也被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史婷老师学,慢慢剪出更多复杂的花纹,校园生活也多了一份精彩。
史婷老师的课堂上,“咔嚓、咔嚓”声是最专注的声音,同学们沉浸其中,剪出花鸟鱼虫,史婷也没有闲着,同样沉浸其中,和同学们一起剪纸,在一幅幅剪纸作品中时光仿佛回到从前。

史婷对剪纸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印在生活中的那种。
在史婷还是五六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学着奶奶、妈妈的样子,拿起剪刀,爱不释手。
史婷的家乡是庆阳剪纸艺术盛行的镇原县。史婷说,她的妈妈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剪纸艺人,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乡亲们都带着纸来让她妈妈剪窗花,那段时间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到她九岁的时候,基本的窗花都能剪得很漂亮,就把妈妈的活给接下来了。
从小的热爱让史婷上学也带把剪刀,下课有空就剪起来,还吸引了同学们加入。
“看到啥,就想把啥剪下来,我们那个年代物质不富裕,剪纸能带来很多美好与满足。”史婷说,她沉浸在剪纸的世界,拥有快乐的童年,就是帮家人割麦,都带着剪刀,等收麦间歇的时候拿起剪刀剪剪花鸟鱼虫,感觉疲惫瞬间消失了。

后来,史婷有幸在参加剪纸大赛时遇到了剪纸大师祁秀梅老师,得到指点和教诲,让她对庆阳民间传统剪纸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招工到兰州后,史婷依然在繁忙工作之余整理庆阳剪纸,希望能更好地展示剪纸艺术。
2017年,史婷受聘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将庆阳剪纸带进大学校园。
“剪纸是学院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选修,将必修和选修加在一起,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可以系统学习剪纸技艺和背后蕴含的文化。”史婷介绍课程开设情况,由于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史婷老师可以系统授课,让同学们走进庆阳剪纸的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史婷能发现更多剪纸的好苗子,他们会从史婷手中接过剪纸接力棒,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如果我不说,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我学生的作品。”史婷指着学院展示的作品自豪地说,已有高徒让她很欣慰。
这些作品有敦煌石窟藻井纹样剪纸衍生出的文创雨伞,也有生肖灯笼,无一例外有匠心、有创新,用史婷的话来说就是“出师了”。

史婷说,剪纸有剪纸和刻纸,作为庆阳剪纸,她一直鼓励同学们用剪刀剪纸,她的奶奶、妈妈都是一把小巧的剪刀剪出万物,也剪出了庆阳剪纸的灵性,一把剪刀走天下就应该成为庆阳剪纸的传统。

课堂上,史婷也会不时给同学们带来传统的惊喜。她点燃自制的柴油灯,一股黑烟顺着灯芯升起,宣纸浸水贴在模板中,中间夹着剪纸花样在烟火中熏。一会儿黑漆漆的宣纸取掉中间夹的剪纸,一张剪纸影样成型,成为传承剪纸花样的载体。

史婷说,传统的影样,她奶奶和妈妈都熏过,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直到现在都给她创作灵感,现在她在课堂上讲述古老的记忆,也希望将最富乡土的剪纸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 2025-09-08虹鳟鱼苗放流榆中县徐家峡村养殖基地
- 2025-09-08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
- 2025-09-08黄河之滨上演千年史诗 新编历史京剧《凉州辞》在兰首演
- 2025-09-08兰州:“交通安全+红色教育”进校园 筑牢学生成长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