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鲜”“实”涮锅11载 江南味煮出金城情
原标题:坚守“鲜”“实”涮锅11载 江南味煮出金城情

夫妻俩展示蔬菜
兰州城关区南滨河东路的饭点时分,“云熙涮毛肚火锅”的麻辣鲜香总准时飘满街头。老板娘朱娟在菜品柜台后笑意盈盈地招呼客人,老板周明礼则骑着电动车穿梭菜市场,为当日食材把关。从房建工人到火锅店老板,从夫妻二人单打独斗到全家齐上阵,11年间,这对夫妻把一锅火锅,熬成了街坊心中最难忘的“家常味”。
鲜材足料显诚意 创新守味赢人心
“毛肚从平凉定点供应,份量管够;涮菜多是南方特色,像绣球菌、龙爪菌,别家难寻。”饭点忙碌间隙,周明礼和朱娟向记者介绍。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去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这份较真让不少食客成了回头客。
去年冬天,一位外地游客偶然进店,被绣球菌的口感征服,临走时特意多买了几份带回去,此后每年冬天都会专程来兰州,既要吃火锅,也要带特色蔬菜。“客人的认可,就是我们的动力。”朱娟笑着说。
为贴合食客口味,夫妻俩从不停下创新脚步。去年推出的“涮羊肉”,光找羊肉,周明礼就跑遍兰州各大市场,对比十几个品种;朱娟则在家反复调试调料,盐糖用量、腌制时间都精准把控。“口味会变,但‘新鲜’和‘实在’永远不能丢。”周明礼的话里满是坚定。
从江南到西北 两次抉择踏新程
周明礼是安徽人,1985年,19岁的他怀揣憧憬,从江南水乡来到兰州。初到异乡,语言、饮食皆陌生,但他咬牙坚持。两年后,他接替父亲进入兰州房屋建筑工程公司,成了一名房建工人。
在工地上,周明礼总是最勤快的,白天实践、晚上啃专业书。11年间,他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还结识了妻子朱娟,组建了小家庭。
2009年企业改制,周明礼面临抉择:是接受安置求安稳,还是另寻出路?“总闲着不是办法,得让日子有奔头。”他和热爱烹饪的朱娟,常在厨房琢磨新菜式,锅碗瓢盆声成了最动听的旋律。
岳母的一句话,点燃了他们的创业梦:“你们的火锅底料比外面香,不如开家火锅店!”夫妻俩考察后发现,兰州人爱火锅,且主打涮毛肚的店不多,最终决定投身火锅行业。
11年坚守匠心 食材底料严把控
2015年8月2日,“云熙涮毛肚火锅”正式开业。从选址装修到学技术、找供应商,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开业前一天更是忙到凌晨才回家。
“锅底是灵魂,食材是根本。”开业至今,周明礼夫妇坚持亲手炒底料。刚开始那段时间,他天不亮就买香料,反复试验。有次为调辣椒、花椒用量,连续炒五锅底料,辣到嘴唇肿、舌头失去知觉仍不放弃。直到第七天,炒出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底料,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自己炒的料,每味香料都有数,吃着才踏实。”
多年来,他们还有条“死规矩”:食材必须亲自采购。曾有蔬菜公司上门推销,承诺送货优惠,但因菜品不新鲜、种类不符被拒绝。如今,每天周明礼骑电动车逛绿色市场,把关肉品、青菜质量。除毛肚定点采购,其余食材均是亲手挑选。
“家族战队”齐护航 老客认可味如初
生意渐好,夫妻俩忙不过来,家人主动加入,组成“家族战队”:儿媳收银、接待,儿子配菜、打扫,侄子负责采购和部分后厨工作。“都是自己人,配合默契,不用提防。”周明礼说起家人,满是自豪。这支“战队”成了店铺运营的支柱,也成了抵御风险的后盾。
最近几年,餐饮行业受冲击,小店生意惨淡,有时一天没几位客人。夫妻俩着急却不放弃,家人也鼓劲:“一起努力,肯定能挺过去!”为减开支,家人主动降薪;为拉客源,他们推出外卖,把新鲜食材和底料打包送上门。有老顾客订外卖时安慰:“你们家味道好,今后我带朋友来!”
如今,小店重拾往日红火。饭点时,店内灯火通明,火锅咕嘟作响,毛肚入锅的“滋滋”声伴着谈笑声,格外热闹。一位吃了十来年的老客说:“味道从没变过,毛肚分量、蔬菜新鲜度都让人放心,以后还来!”
本报记者 孙建荣 华晓婧 见习记者 包玉霞 文/图
- 2025-10-23方家湾小学科技月活动趣味满满
- 2025-10-20团兰州市委开展青年学子入企探岗活动
- 2025-10-20什川古梨园迎来丰收季 果农笑开颜
- 2025-10-20他们的“户外之约”解压又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