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专题活动

西固区柳泉镇“文脉赓续·古韵新姿”社火展演精彩纷呈

2025-01-24 09:0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西固区柳泉镇“文脉赓续·古韵新姿”社火展演精彩纷呈

  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社火表演作为我国民间庆祝新春佳节的一种传统方式,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春节临近,西固区柳泉镇辖区小街小巷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派热闹喜庆的场景,这是柳泉镇组织的较大规模的社火展演,给居民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1月22日,记者在柳泉镇所辖各村,从勤俭淳朴的民风里亲身感受村民们耍社火闹新春的喜庆气息。以“文脉赓续·古韵新姿”为主题的社火表演活动中,太平鼓、腰鼓、秧歌、铁芯子、舞龙、舞狮、旱船等12个传统表演项目让赶来看表演的群众好好过了把“眼瘾”。

  天地人和共欢庆

  当日,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身着盛装的社火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踏着旋律尽情表演。各项目表演队借助锣鼓、秧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形式,让现场观众在“闹”新春中尽享快乐。

  舞龙是社火重要的组成部分,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团结,人们相信通过舞龙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景。舞龙队伍由10名队员组成,他们身穿彩衣,手握舞杆,将龙头高高举起,协调地摆动龙身,使其在空中翻滚、腾跃,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姿态,表演各种精彩的舞龙队形,如龙取水、钻三跳七、盘大棋、双钻双跳、漫头盖尾、钻尾跳尾、龙打滚等。

  太平鼓队伍由49人组成,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鼓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

  由14人组成竹马表演队,表演者腰部绑着马的道具,左手拉马的缰绳,右手握马鞭,碎步跑动表演,似真马跑动。跑竹马有“双进门”“水溜溜”“绕八字”“十字步”“剪子股”“跑圆场”等十余种传统的跑场形式。

  今年65岁的太平鼓鼓手,中坪村村民刘先生说:“时而欢快、时而舒畅、时而激越的鼓声所蕴含的含义也不同。同时,还要遵守社火队的总体安排和指挥,这就要求鼓手的一招一式不仅要熟练,还要和着鼓点,在张弛之间展示社火队的气势,体现柳泉镇全体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传承文化庆丰年

  “旱船是兰州社火的一种重要形式,由26人组成,两人一组,一人划桨,一人唱歌,边走边唱,生动有趣。”东坪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今年东坪村牵头的社火表演有柳泉‘铁芯子’,截至目前已有80多年的延续历史,它在社火中独树一帜,根据形式的需要,灵活多变,有20多种。铁芯子高度一般为5到7米,分三、四层设计,由6台戏组成。”

  记者注意到,社火展演现场还有“幺婆子”表演,表演者为男性,是一个丑陋甚至有点狰狞的老太婆形象。梳着传统的发髻,脸上涂脂抹粉,故意在嘴唇周围和面颊上点几个特别大、特别黑的痣,衣着艳丽,举动妖娆,活灵活现的一个戏曲里的丑角形象。由岸门村组织表演的“黑毛驴”,模仿毛驴的动作和神态进行舞蹈表演,通过“赶毛驴”的表演形式,表现出农村生活的场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柳泉镇西坪村村民李先生说,柳泉镇的社火由来已久,表演项目主要有彩旗、太平鼓、舞龙、舞狮、彩船、秧歌等,深受群众喜爱。但因种种原因,近30年来没有这样大规模表演了,当锣鼓声再次响起时,感觉生活很有滋味,好像整个村子里都流淌着暖意。

  “社火来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火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人们将祥龙、舞狮、秧歌、彩船等融于其中,并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入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以讴歌盛世,礼赞中华。”柳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开展社火展演有利于群众通过春节聚合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倡导和树立文明乡风,提振全村群众劳动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