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杨虎娃:日子虽不富裕 心里却装着大温暖
原标题:志愿者杨虎娃:日子虽不富裕 心里却装着大温暖

杨虎娃在卖瓜
清晨5时的兰州,天还未亮,城市仍在沉睡,杨虎娃已驾驶着他那辆略显陈旧的货车,穿梭在寂静的街道上。车厢里,码放整齐的新鲜蔬菜还带着露水的清凉,这是他一天生计的起点,也是他坚持20余年公益之路的“补给站”。
今年51岁的杨虎娃,是兰州小草爱心微公益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也是邻里口中“闲不住的好心人”。他的生活轨迹简单却充实:白天摆摊卖菜、卖西瓜,靠汗水换来一天几十元的收入;晚上回家后,忙着整理公益活动的物资清单,或是和两个养子聊聊家常。“日子虽不富裕,但心里踏实。”杨虎娃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
平凡生计里的“公益密码”
“卖瓜了!新鲜的西瓜,便宜卖啦!”上午8时,在安定门马路边,杨虎娃的瓜摊前渐渐热闹起来。他熟练地给顾客称瓜、动作麻利,对待每位顾客都热情周到。“杨师傅的瓜新鲜,价格也公道,我们都爱来他这买。”常来买菜的张阿姨说,时间久了大家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菜贩,还一直在默默做公益。
杨虎娃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和妻子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妻子在超市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他自己靠卖瓜、卖菜,一年能挣3万多元,除去一家四口的日常开支和两个孩子的学费,所剩无几。即便如此,他从未中断过公益脚步。
“一开始是看到有孩子因为家里穷上学困难,心里不是滋味。”杨虎娃回忆,20多年前,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贫困学生求助的报道,当时靠卖菜攒下一点积蓄的他,毫不犹豫地联系了相关部门,捐出了500元。那是他第一次做公益,看到受助孩子寄来的感谢信时,他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比自己挣钱还开心”。
从那以后,公益就成了杨虎娃生活的一部分。起初,他只是偶尔给贫困学生捐点钱、寄些学习用品;12年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兰州小草爱心微公益服务中心,从此有了“组织”,公益之路也走得更坚定。“加入微公益后,我才知道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一起做才能帮到更多人。”杨虎娃说,这些年,他跟着微公益团队去过榆中、永登、皋兰的多个山区学校,看到孩子们简陋的学习环境和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更加坚定了“要一直做下去”的决心。
“有人说我傻,自己日子过得紧,还总帮别人。”杨虎娃说,他不觉得傻,“我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帮助别人能让我心里踏实。看到受助的孩子能继续上学,看到困难的家庭能慢慢好起来,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货车上的“爱心接力”
“这是给榆中山区孩子买的文具,还有几件新衣服,明天我拉过去。”傍晚收摊后,杨虎娃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开车来到小草爱心微公益服务中心的仓库,将白天特意挑选的文具和衣物整理好。他的货车,除了用来拉菜谋生,更多时候成了“公益运输车”——拉着爱心物资往返于市区和山区学校、困难家庭之间。
榆中县遭遇强降雨灾害,部分乡镇房屋受损、农田被淹,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杨虎娃从新闻里得知消息后,立刻联系小草爱心微公益服务中心,主动提出要参与救灾。他不仅自己捐出了200元,还开着货车,跟着公益团队一起前往榆中灾区运送物资。
“当时路不好走,货车陷在泥里好几次,我们几个人推着车走了好几公里。”杨虎娃回忆,那几天他每天凌晨4时就出发,拉着矿泉水、方便面、被褥等物资送往灾区,忙到深夜才回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脚上也磨起了水泡。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小草爱心微公益服务中心累计为榆中灾区筹集并运送了价值1万余元的救灾物资,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
除了参与救灾,资助贫困学生是杨虎娃最看重的事。这些年,他先后资助了3名山区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每年都会定期给孩子们寄学费和学习用品,还会抽时间去学校看望他们。“杨叔叔就像爸爸一样,每次来看我都会给我带课外书,还鼓励我好好读书。”正在上初中的受助学生小伟说,杨虎娃的关心让他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杨虎娃的货车里,一直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受助孩子的联系方式和需求。“哪个孩子该交学费了,哪个孩子需要过冬的衣服,我都记着,生怕忘了。”他说,每次开车去送物资,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他就觉得自己的货车“特别有价值”。
特殊家庭里的“父爱担当”
“爸爸,今天卖菜累不累?”晚上7时许,杨虎娃回到家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儿子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爸爸回来,孩子立刻跑上前,帮他接过手中的工具。厨房里,妻子正忙着准备晚饭,上技校的大儿子也在一旁帮忙,小小的家里充满了温馨。
很少有人知道,杨虎娃的两个儿子都是他和妻子收养的。“我和媳妇结婚后一直没孩子,看到这两个孩子没人照顾,就想着把他们接回家养。”杨虎娃说,17年前,他收养了刚出生不久的大儿子;10年前,又收养了小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他和妻子一直把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倾注了全部的爱。
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健康成长,杨虎娃更加努力地挣钱。每天起早贪黑卖菜,再苦再累也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虽然很辛苦,但他总是对我们很好,还会给我们讲他做公益的事,让我们以后也要帮助别人。”大儿子说,爸爸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就懂得了“善良”的意义。
在杨虎娃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也成了“小公益爱好者”。每次杨虎娃整理公益物资时,孩子们都会主动帮忙打包;学校组织捐款捐物活动,他们也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和旧衣服捐出去。“看到孩子这样,我特别欣慰。”杨虎娃说,他不求孩子将来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他们能做一个善良、有担当的人。
如今,杨虎娃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他说,只要身体还能动,只要还能靠卖菜挣到钱,他就会一直做下去。“我就是个普通人,做不了什么大事,但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做一点是一点。”杨虎娃的话语依旧朴实,却如同一束温暖的微光,在平凡的日子里,照亮了他人的生活,也温暖了这座城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 2025-08-21穿上军装、手编草鞋、破解情报……这堂红色教育课“超燃”
- 2025-08-21甘肃体彩多维发力 以公益实践赋能全民健身
- 2025-08-19开学采购图鉴:藏在购物单里的爱
- 2025-08-15雁滩交警组织萌娃变身“交通劝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