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公益频道 >> 专题活动

陇原元宵: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

2025-02-18 08: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程健

  正月十五,甘肃各地以一场场异彩纷呈的元宵活动,将传统民俗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传承与创新中勾勒出文化强省的生动图景。从岷县的烟花晚会到临潭的万人扯绳,从敦煌的铁花飞舞到陇西的灯火良宵,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在政策引领与群众参与的双重驱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非遗活化:千年技艺点亮元宵夜空

  元宵节当晚,敦煌党河风情线上,1600℃的铁水被击向高空,化作漫天金雨,引得游客阵阵惊叹。这项传承千年的“打铁花”非遗技艺,已成为敦煌元宵节的标志性活动。市民王先生感叹:“铁花绽放的瞬间,仿佛看到了古丝路的辉煌。”  

  同样以非遗为亮点的还有金塔县。元宵前夕,当地文化馆的剪纸公益培训班里,非遗传承人雷霞指导学员创作“哪吒”“灵蛇”等主题剪纸,孩子们将作品制成提灯,点亮街头。雷霞说:“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老一辈对节日的记忆,年轻人参与让传统‘活’了起来。”  

  甘肃省近年来大力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2025年全省百余家博物馆同步推出元宵主题活动。天水伏羲庙的始祖文化庙会、武威的浆画体验、甘南的彩蛇社教活动,无不以非遗为载体,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文旅收入同比增长23%。

  民俗复兴:从“万人扯绳”到社火调演

  正月十四至十六,甘南临潭县时隔17年重启“万人扯绳”活动。这项载入吉尼斯纪录的民俗,以600年历史串联起汉藏同胞的情感。活动现场,直径10厘米的绳横跨洮州古城,数万人高喊号子,气势撼天动地。参与者李建军说:“扯绳不仅是比赛,更是团结的象征。”  

  社火作为西北年俗的核心,也在张掖、临洮等地大放异彩。甘州区第九届社火调演中,11支队伍以高跷、旱船、舞龙等非遗项目,再现《丝路驼铃》等历史场景;临洮县17个乡镇的社火队则以“金蛇盛世”为主题,将乡村振兴成果融入表演。社火队员张秀芳说:“以前社火是祈福,现在更是展示家乡变化的窗口。”

  政策赋能:文化盛宴背后的发展逻辑

  岷县元宵烟花晚会上,县长王亚伟的致辞揭示了文化活动的深层意义:“挺起‘中国当归之乡’的是药农的耕作不息,挺起劳务品牌的是农民工的挥汗如雨……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尊重。”这番话呼应了甘肃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5年元宵期间,甘肃全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300场,拉动消费逾12亿元。临潭县借“万人扯绳”签约多家旅行社,推动“全季旅游”;陇西县以“点亮陇西堂”为主题,将李家龙宫灯光秀与沉浸式演出结合,游客量同比翻番。省文旅厅负责人表示:“文化节庆不仅是民俗传承,更是城乡经济的新增长极。”

  青春力量: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在年轻一代的参与下,传统民俗正被赋予新潮色彩。定西市博物馆的“汉服雅韵”活动中,00后女孩陈雨桐身着曲裾深衣制作花灯:“穿汉服过节,是对文化的自信表达。”陇西县北关正街的“村晚”展演中,大学生乐队将秦腔与摇滚融合,弹唱《梦回陇西堂》,赢得老人与孩子的共同喝彩。  

  政策支持亦向青年倾斜。甘肃省启动“非遗创客计划”,扶持20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敦煌莫高里工匠村的“数字敦煌”团队,利用AR技术还原古代灯会场景,吸引超10万游客体验。

  元宵之夜,岷县环卫工人赵爱玲在烟花结束后默默清扫街道。她说:“看着大家开心,累也值得。”在临潭扯绳现场,藏族阿妈卓玛为汉族选手递上热奶茶:“绳子连的是人心。”这些细微场景,成为节日最温暖的注脚。  

  文化基因里的“甘肃答案”

  从非遗活化到政策赋能,从民俗复兴到青春创新,甘肃的元宵节庆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份关于传统如何回应时代的答卷。正如陇西县文旅局局长张瑞通所言:“当铁花与霓虹共舞,当社火与短视频同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节日的欢腾,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坚守与超越。”  

  在这片承载着丝路记忆的土地上,每一盏花灯、每一声锣鼓,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文化传承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在时代浪潮中,让古老的血脉永远奔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