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院社区党委书记高文:居民身边的解忧“及时雨”
原标题:铁路院社区党委书记高文:居民身边的解忧“及时雨”

高文组织议事协商会
在七里河晏家坪街道铁路院社区,居民们提起党委书记高文,总会用“雷厉风行”“办事靠谱”来形容。从暴雨突袭后的停水危机,到老旧公厕的安全隐患,再到“三不管”楼院的水管难题,这位“小巷总理”聚焦急难愁盼问题,串联多方力量,把民生实事办得又快又实。
暴雨停水:
48小时织就“临时供水网”
今年8月,一场强降雨突袭兰州,铁路院社区多处路面塌陷,深埋地下的供水管道被压裂。清晨5时,高文的电话就被居民的求助声打爆。她顾不上吃早饭,抓起外套就往社区跑,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逐个查看管道破损点。
“不能等!必须先保障居民基本用水!”在现场,高文迅速敲定“双线保障”方案:一方面,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分片通知停水区域居民,对接辖区架子车院平房区、25佳园物业,因为这两处供水未受影响,可作为临时取水点;另一方面,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体,由社区和物业组成“送水队”,扛着水桶上门服务。“李阿姨,水来了!不够再跟我们说。”高文拎着两桶纯净水,走进独居老人李淑琴家,细心地帮老人把水缸装满。
临时供水只能解燃眉之急,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靠专业力量。高文立刻联系街道,对接七里河消防救援大队。当天中午,两辆红色消防车就开进了社区,消防队员架起水带,居民们拿着水桶、水盆有序接水。“大家别挤,都能接上!”高文在现场维持秩序,还特意给排队的居民递上矿泉水。
与此同时,她又盯上了“如厕难”问题——停水后,居民家中马桶无法使用,辖区公厕成了“刚需”。高文立即拨通环卫部门的电话,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确保辖区2处公厕24小时开放,还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消毒。48小时后,随着最后一段破损管道修复完成,居民家的水龙头重新流出清水。看着居民们脸上的笑容,高文才松了口气:“只要居民能安心,再累都值。”
公厕修缮:
30天啃下安全“硬骨头”
解决完停水问题,高文又把目光投向了小铁路院平房区的老旧公厕。近年雨水频繁,这座公厕墙体开裂、屋顶渗漏,成了居民的“心病”。“下雨时,公厕里又湿又滑,我上次差点摔着。”网格员巡查时,居民王大爷的抱怨让高文记在了心里。
“不仅要修,还要修好,让大家放心。”高文及时组织召开居民协商会,会议室里,她把隐患照片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畅所欲言。“屋顶得用防水卷材,不然还会漏”“墙体要加钢筋加固,安全第一”“隔间门坏了,得换新的……”居民们纷纷发言,高文逐条记录,最终汇总出“加固+防水+便民”的修缮方案。
方案定了,可是在与产权单位兰州铁路局房建段的对接并不顺利。第一次上门沟通时,对方以“经费紧张”为由婉拒。高文没有放弃,带着居民意见和隐患排查报告,先后三次前往房建段,摆事实、讲需求:“这处公厕关系到几十户居民的日常使用,万一墙体倒塌,后果不堪设想。”她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对方,房建段不仅同意承担修缮费用,还承诺尽快安排施工。
施工期间,高文成了“监工”。每天下班,她都会到公厕施工现场,查看墙体加固是否到位、防水处理是否规范。有一次,她发现施工人员用的防水材料厚度不够,立刻要求停工整改:“必须按标准来,不能给居民留隐患!”最终,经过30天的修缮,不仅消除了公厕的安全隐患,还新增了防滑地砖和扶手,居民们纷纷拍手称赞。
水管换新:
60天破解“三不管”难题
铁路院社区二村平房区是典型的“三不管”楼院,上世纪80年代由居民自行铺设的上水管道如今已老化,今年夏天频繁破裂,70户居民和10家商铺深受影响。“又停水了!这次是主管道裂了,我家超市没法营业。”商铺老板张师傅的求助,让高文下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她第一时间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一边安抚居民情绪,一边统计用水需求:“大家先去社区接水,管道问题我们一定解决!”同时,她连续召开3次议事协商会,可刚提到“更换管道需要分摊费用”,现场就炸开了锅。“费用分摊必须公平透明!”高文当即让社区工作人员核算总费用,再根据居民家庭人口、商铺用水量,制定出3套分摊方案。她还邀请居民代表参与费用核算,把明细贴在社区公示栏,逐户解释方案依据。经过多次沟通,居民和商铺终于达成一致,费用收缴率很快达到99%。
解决了费用后,施工方案又被提上日程。高文联系供水单位,经反复对比,确定采用“穿管法”——无需大面积开挖路面,既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又能缩短工期。为了让居民放心,她组织社区、居民代表、施工方签订三方协议,并将施工进度、费用使用情况每周公示一次。施工期间,高文每天都在现场蹲点,遇到居民提出的疑问,第一时间协调施工方解答。60天后,新的上水管道全线贯通,当居民们打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流出,纷纷给高文送来锦旗。
从暴雨停水到公厕修缮,再到水管换新,高文始终把民生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社区工作目标就是要让居民住得安心、过得舒心。”未来,她还计划完善社区应急联动机制,让“有事找高文”变成“有事大家一起办”,让铁路院社区成为更温暖的“大家庭”。
本报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 2025-09-11从追光者到点灯人——华侨大学支教团与积石山少年的故事
- 2025-09-11史婷:三尺讲台传非遗 一纸一剪寄师情
- 2025-09-08虹鳟鱼苗放流榆中县徐家峡村养殖基地
- 2025-09-08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