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绣韵守艺人党仁芳:一双巧手织就河湟美好生活
原标题:红古绣韵守艺人党仁芳:一双巧手织就河湟美好生活

党仁芳在刺绣

绣品
“针自此处轻勾,线须提至恰到好处,方能平整。”近日,记者走进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旋子村,60岁的党仁芳正与几个姐妹悉心探讨刺绣的技法。作为红古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党仁芳凭借一双巧手,让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更为自己绣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
兰州西南部的红古小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河湟文化,为红古独具特色的刺绣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养分。
一针一线 勾勒传承初心
党仁芳与刺绣结缘,是在她的童年。1965年出生的党仁芳,自幼便常常看见奶奶专注刺绣,那些蕴含着刺绣艺术与文化内涵的精美图案令她惊叹。17岁那年,她跟着奶奶系统学习刺绣等传统技艺,从搓线配线,到勾图绣制,每一个步骤她都全神贯注。党仁芳还与村内同样热爱刺绣的妇女们一同切磋交流。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多种刺绣的独特针法,还知道了图案的寓意,油菜花、向日葵等扎花象征着丰收的喜悦,绣球等图案寓意团结友爱。她通过刺绣,懂得了“唯有勤劳奋进,方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2023年,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刺绣传承的热爱,党仁芳成为红古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党仁芳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刺绣走出红古,让更多人领略红古刺绣的独特魅力。
一守一创 助力传承落地生根
“枕头、被套、遮盖布、鞋垫,都很考验刺绣功夫,精美的绣品能让家更温馨雅致。”党仁芳凭借自己的巧手,绣出了各种精美的绣品,成为了大家赞誉的绣娘。
她的家乡红古,是一片拥有刺绣文化的土地。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期,红古刺绣已然成为地方民间传统工艺的明珠。解放初期乃至上世纪末,红古刺绣在红古婚庆礼仪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摆嫁妆时,姑娘家的刺绣手艺成为了展示的焦点。
红古刺绣作为甘肃省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主要面料为绸、缎、绢、纱等。工艺讲究精细,施针严谨规范,掺色柔和细腻,片线光亮夺目,虚实搭配恰到好处。绣者依据世代相传的审美意向与表现手法,为绣品赋予特定内涵。在表现形式上,红古刺绣追求和谐对称之美,注重在守恒中寻求变化,色彩搭配相得益彰。针法质朴细腻,绣品的种类丰富多样,涵盖欣赏品和日用品等大类。
“在很多兰州人的家里,都有过红古绣品,特别是以前盖电视的布罩子、桌布等,皆是红古刺绣的典型代表。绣品底色纯净,花色样式清新。”党仁芳微笑着说,“刺绣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我们西北人朴实无华,恰似我们的绣品,简简单单却寓意美好,我由衷地喜爱这份技艺。”
党仁芳说自己钟情刺绣的缘由是热爱生活。如今,西北地区一些家庭在办红白事时,都会找到党仁芳预订玫瑰花、莲花等绣品。在红古区旋子村的石头城里,还专门展出了她的刺绣及文创产品,每逢旅游季节,这些作品备受外地游客青睐,纷纷被购买收藏。事实上,刺绣与诸多艺术门类相融、相通。党仁芳在一针一线编织刺绣文化传承之路的同时,也绣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如她所言:“每一根线都串联着过去与未来,我们要让刺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滕效宏 文/图
- 2025-09-17七里河区多举措开展蒿草集中清理 源头缓解市民过敏困扰
- 2025-09-11从追光者到点灯人——华侨大学支教团与积石山少年的故事
- 2025-09-11史婷:三尺讲台传非遗 一纸一剪寄师情
- 2025-09-08虹鳟鱼苗放流榆中县徐家峡村养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