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线归来的“活雷锋”卢向虎:35载时光见证初心
“他,从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归来。三月初,在繁花似锦的春城街头,在驻昆部队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的行列中,我们见他身着野战迷彩服,操西北口音,正忙着为过往行人免费修理自行车。”
这段话,是刊登在1987年3月19日的《云南日报》三版头条的文章《老山前线归来的“活雷锋”——访一等功臣卢向虎》中的第一段。
如今,这张报纸早已泛黄,但文章中的主人公卢向虎,却在另一片天地,创造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卢向虎入伍一年多就受到连、营嘉奖19次,激战前已荣立三等功,枪林弹雨中又荣立一等功。那时,他21岁。
因伤退役后,卢向虎成了兰州铁路局的一名职工。一身英俊帅气的绿色军装,变成了黄蓝相间的工作服,但卢向虎立志“永远做力争上游的人”的信念坚如磐石。
入路后,卢向虎在兰新复线建设初期,崭露头角。当时,武威至北河区间内有一段长度8千米,埋深3米以上的10kV电力贯通线,紧挨着兰新线的路基架设。要保障线路安全,需要立即改移这段电力贯通线。
面对施工难题,当时工区计划采用人工掏挖的方式,对电杆进行拆除。可在现场作业中发现,至少要挖4.5米的深度才能进行拆除,还存在路基垫方塌方的安全隐患。工区打算改用人工下挖2至3米,再用吊车拔杆的方式拆除,但吊车又无法在路基边坡上使用。
正在大家犯难的时候,卢向虎有了主意。他建议制作一个人工拔杆机,代替吊车进行拔杆。意见得到赞同后,卢向虎立即返回武威南,找来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经过多次试验、调试,并现场操作后,自制拔杆机完美登场。使用时,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轻松把深埋在地底,重达2吨的电杆拔出来,操作简单,技术达标,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这个拔杆机在施工过程中,累计拔杆近100根,在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的同时,帮助大家超前完成了工作任务。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卢向虎在原武威南水电段就已有口皆碑,遇到急难险重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受原武威南水电段技术室、计量化验室委托,武南二村15栋楼315户居民的住宅计量改造任务,就落到了卢向虎身上。
这项工程涉及居民多,旧房子问题也多,但解决这个“疑难杂症”,卢向虎胸有成竹。他先到各家各户,深入进行现场调查摸底,掌握住宅楼结构、管路走向、老化程度。卢向虎结合工程特性,详细记录需要解决的计量问题,思考各栋楼的具体改造方案,并多次前往建材市场,了解所需材料规格、质量及价格。卢向虎还采用PVC胶粘接工艺和岩棉保温材料,取代了钢管丝接和麻袋片保温的方式,用最经济实用的方法解决管道冻害问题。
只用了短短25天,卢向虎就组织20个工人,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原本50万元的工程造价,用了不足20万元,且工程完工至今未发生任何用户投诉和设备故障。
担任武威南供水车间武南供水综合工区工长后,卢向虎更是以身作则,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去年,武威南客车给水栓DN300管路,突发漏水故障。由于故障管道位于兰新线繁忙路段,故障处理难度大、危险性高,还可能造成路基坍塌,影响行车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发现问题后,卢向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勘查,提出甩开漏水点,将故障影响最小化的处理方案,既满足铁路行车随用随供、不用即停的客栓供水方式,又在最短时间内安全解决了问题。
“那会正是疫情爆发初期,武威寒风凛冽,卢工长灰头土脸,穿着被水浸透的裤子和鞋,在现场忙活了11天。他劲头十足的样子,我记忆犹新。”职工桑俊堂对卢向虎充满了敬佩。
只解决突发问题还不够,卢向虎结合检修实际和经验,总结提炼出了设备巡视检修的看、听、问、签“四字法”。这套检查方法,把现场工作涉及到的规章制度、具体操作、检查关键点、登记销号等内容总结归纳,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让检查人员能准确、迅速对客车给水栓进行检修,大大提高了检修质量和效率。
从事铁路工作35年来,卢向虎先后荣获原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从一等功臣,到一线工人,再到劳模先进,卢向虎用一辈子践行着35年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立功已成为过去,要珍惜荣誉,保持荣誉,就要一辈子像雷锋同志那样,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本网记者 沈文刚 通讯员 刘超 唐瑶
相关新闻
- 2021-12-06“你们把好事做到了天花板”——昆明旅行团写信感谢甘肃医护人员
- 2021-12-041813套“温暖包”顺利抵达兰州
- 2021-12-04志愿者团队走进甘南州临潭县羊永镇拉布小学
- 2021-12-02甘肃作家陈玉福编剧的《八步沙》入围第34届金鸡奖提名名单